此外,《御纂周易述义》是采信变爻互体之说的。
感物而动,性之欲也[3]25,性和欲之所以构成一对范畴,在《文子》的天人观这里得到了说明。《文子》说清静恬和,人之性也[3]315,这种清静之性是天生的,如同水之性欲清。
性、欲之辩目的在于调和人性与人欲达到平衡,以此为政治制度和个人修养的基础,与后世儒家抑制人欲相比更具人文关怀,在先秦也别具理论特点,具有重要理论价值。形骸已成,五藏乃分,肝主目,肾主耳,脾主舌,肺主鼻,胆主口,外为表,中为里,头圆法天,足方象地,天有四时、五行、九曜、三百六十日,人有四支、五藏、九窍、三百六十节。和愉虚无,所以据德也。有其性,无其资,不可使遵道。三、性、欲之辩与社会发展 在人性问题上,儒、道皆看重如何复归或者完善人的本性,在超越的层次赞美人性,相应地,对人欲却大加挞伐。
[3]300又说:冬日之阳,夏日之阴,万物归之,而莫之使,极自然。在天人观上,《文子》深受老子影响,但是具体到人类社会,《文子》依据自己哲学的逻辑,又与老子有明显的不同。《总目》易类小序说的汉儒言象数,去古未远也,主要指西汉田何一派的易学。
⑤[汉]班固《汉书·儒林传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62年,第3602页。《御纂周易述义》提要云:盖汉《易》之不可训者,在于杂以谶纬,推衍禨祥。然圣人作《易》,本以吉凶悔吝示人事之所从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无论是对宋《易》图书之学的辨伪,还是对汉《易》著作的辑佚,都是易学史史料的钩稽与考辨,并没能提出新的易学见解。
(16)[清]纪昀《纪晓岚文集》第一册,第156页。从宋代开始,就已经出现了汉《易》辑佚著作,其中王应麟《周易郑康成注》即是代表。
一、《总目》经部易类扬汉说辨析 根据《总目》易类小序的归纳,汉代易学主要有属于卜筮宗的太卜之遗法和京房、焦延寿所代表的禨祥之学。(《总目》,第1页)如果表达得更明确一点,即盖考证之学,宋儒不及汉儒。内容提要: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的易学观,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《易》,贬抑宋《易》,与朴学《易》比较接近。今若崇儒,郑注不可废。
所谓折中,就是以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为主,以程颐《易传》折中,不足之处再折中以历代易说,所以其书的基本学术倾向不脱程朱易学的藩篱。在以上两条提要中,四库馆臣极力为杨万里《诚斋易传》引史书证《周易》进行辩解,对李光《读易详说》证以史事的特点虽不无批评之处,但整体上还是肯定的。(16) 以上两文,对历代易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评价上,与《总目》易类小序和提要若合一契,毫无疑问是出自一人之手的(17)。从四库馆臣对历代易学史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中④,可以看出,无论汉代易学,还是宋代易学,都包含了义理与象数的内容,也不能以象数、义理之别来区分汉《易》与宋《易》。
(《总目》,第44页)但另一方面,对惠栋不区分古今文经学的差异,兼采禨祥之学、《易纬》则颇为不满,如《易汉学》提要云:《易》本为卜筮作,而汉儒多参以占候,未必尽合周、孔之法。编纂《四库全书》之前,汉《易》文献辑佚较有成就的是惠栋和余萧客。
其弊一由争门户,一由务新奇,一由一知半解,沾沾自喜……不知《易》之作也,本推天道以明人事。②这颇能代表目前学界对《总目》易学观的基本看法,但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。
清代前期是易学研究的转型期,先后经历了清初宋《易》的衰落与《易》图辨伪的兴起、汉《易》文献的辑佚与重建,其贡献在于运用汉代的训诂与考证方法,通过整理和解读汉代的易学文献,检讨宋代以来流行的图书之学,建立了一整套《周易》和经学的解释学范式,再现和重建了失传已久的汉代易学,重塑了严谨笃实的学风⑩。《总目》批判宋《易》图书之学,且不收录《易学启蒙》,与此一脉相承。(二)对汉《易》辑佚著作的评价 清代朴学《易》另一类型的代表成果,是对散佚汉《易》著作的辑佚。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云:余于汉儒之学,最不信《春秋》阴阳、《洪范五行传》。易类提要居于《总目》全书之首,各篇提要之间的易学观念颇为一贯,鲜有前后抵牾之辞。对此二书,四库馆臣就颇为回护,如《诚斋易传》提要云: 是书大旨本程氏,而多引史传以证之。
其图本准《易》而生,故以卦爻反覆研求,无不符合。《总目》对《周易本义》收录的易图颇有微词,正是反映了四库馆臣批判易图的学术倾向。
所以,从《总目》两派六宗的角度看,汉《易》中的太卜之遗法,主要指汉代前期的田何一派,而《总目》对这一派是基本肯定的。其足以发挥精义、垂询后人者,汉人之主象,宋人之主理、主事三派焉而已。
(17)张传峰提出,‘两宗六派说实则纪昀学术主张的代表,但他援引纪昀《逊斋易述序》中间持其平者,数则汉之康成,理则宋之伊川乎,并分析道:实际上纪昀把《易》学也划分为汉学(康成)、宋学(伊川)两大派,汉学为数象派(应为象数派——引者注),宋学为义理派,郑康成为汉易学派之代表人物,程伊川为宋易派的代表人物。吴澄、归有光诸人亦相继排击,各有论述。
宋学具有精微,读书者以空疏薄之,亦不足服宋儒也。⑥这说明费氏《易》的文字比今文《易》更为准确。这一学说先秦时期已经略有端绪⑧,发展到西汉,始彰于孟喜,大显于焦赣、京房,深化于《易纬》,发皇于马融、荀爽、郑玄诸人,达其极致于虞翻⑨。其实还有传自费直的古文经学《易》,古文《易》的文字和解经方法都与田何易派有所差异。
按:纪昀的本意是,汉人郑玄是《易》象数学的代表人物,宋人程颐是《易》义理学的代表人物。盖古人著书,务抒所见而止,不妨各明一义。
⑨王新春《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》,载《周易研究》2006年第6期,第51页。(13)[清]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7年,第178页。
关 键 词:《四库全书总目》 《周易》 象数学 义理学 《御纂周易述义》 纪昀Siku quanshu zongmu Zhouyi image-numerology meanings-and-principles Yuzhuan zhouyi shuyi Ji Yun 尽管四库馆臣一再强调在评价历代著作之时,他们所持的学术态度是参稽众说,务取持平①,但学界一般认为《四库全书总目》(下文皆简称为《总目》)的整体学术倾向是崇尚汉学、贬抑宋学的。而最终十书九图一支占据了主流,南宋之后,以数言《易》者皆以陈、邵为宗。
此外,还有一些以心性之学、以狂禅解《易》的著作。又因《系辞》河图、洛书之文,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,以当河图。王应麟的辑佚著作在体例上虽尚不甚严密,但筚路蓝缕之功存焉。两派是将历代经学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,其中象数派有三宗,即《左传》至汉初的太卜之遗法(以《周易》为卜筮之书),京房、焦延寿的禨祥之学(以阴阳灾异言《易》),陈抟、邵雍的图书之学。
这篇提要肯定田何、费直等人承继的太卜之遗法,否定孟喜、京房等人为代表的禨祥之学和谶纬之学,反映的正是四库馆臣对汉《易》的基本态度。这说明清圣祖对宋《易》图书之学还是全盘接受的,而清高宗已对《易》图产生了质疑。
如,纪昀《周易义象合纂序》云: 要其大端而论,则象数歧而三:一田、孟之《易》。③如果从学术风格角度看,汉学并非专指汉代,宋学也并非专指宋代。
陈应润《周易爻变义蕴》在学术史上是最早毅然破陈抟之学者,其书大旨谓义理玄妙之谈,堕于老庄、先天诸图,杂以《参同契》炉火之说,皆非《易》之本旨。此处似乎对邵雍、程颐也是等量齐观,采取了较为折衷的态度。